英利2.6万名员工最常见的景象是,每天清晨苗连生带领英利的高管在厂区大门口迎候员工上班,然后几千人开始晨跑。
虽然这些海湾国家初涉光伏,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门外汉,由于在政治、经济上与西方联系更紧密,它们或许更愿意相信和采购欧洲国家的技术和产品,中国惯常的低价优势对它们来说未必奏效。两年多来,他们不仅在欧洲传媒业抢滩成功,在航空业也已走出坚实一步。
目前,阿联酋已斥资33亿美元在迪拜建设一个太阳能公园,这也是目前海湾地区最大的太阳能工程,2030年竣工后发电量可满足迪拜5%的电力需求。而主攻新兴市场的号角刚刚吹响,印度跟风欧美耍起双反大棒,对于已成惊弓之鸟的中国光伏人无疑是一盆迎头冷水。这些传统的产油国正在考虑从出口石油转向出口新能源--太阳能电力。同时,这些海湾国家大多处于沙漠地区,日照条件丰富,近些年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又导致了用电需求的激增。增长空间巨大但远水难解近渴凡事有利则必有弊。
如果不采用新能源,它们将在20年内从油气输出国沦为进口国。就目前来看,中国光伏业还停留在向海湾市场出口光伏产品组件的初级阶段,既没有占据技术优势,又没有相应的售后配套服务。现在,赵春江先想了个土办法在微电网上接了个小风扇。
他解释,如果用精密仪器记录,还可发现更短时间内的功率变化它们就像毛刺一样,这种毛刺电影响了供电质量。超过100万户,影响才会开始。不过,目前这些设备还没联上网,因为它们还需要一套软件来控制如果退向代工 据说超日太阳就走了这条路,必须还要涉足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否则必饿死。
在德国巴伐利亚,有一个江苏中盛光电承建和运营的光伏电站。兵法: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当前,在全行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中盛光电并未出现亏损,走得比较稳健。向下游渗透,自建电站项目,消化自身的产能,有效规避价格竞争并提升公司竞争力。此外,太阳能有极大的优越性,除了建设电站用于规模应用外,还可以开发便携式民用产品线,其应用领域更为宽广。而对光伏企业而言,向供应链下游延伸,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是一种对市场的主动适应。
之后欧美削减补贴,对中国进行双反,是有形之手导致了过剩。这一点,火电、水电都做不到,风电也做不到,太阳能随便都能做到。这显然不适合财务吃紧的企业。而要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关键就在科技变革,而不是某些人说的挤压利润空间。
电站建成之后,也会迎来电站运营的难题。2010年国际市场需求量增幅达到139%,产能扩张完全是无形的手在指挥,无可指责。
除了传统制造业务外,中盛光电行业下游电站服务板块占到了三分之二,其覆盖项目开发、EPC(设计、采购、施工,类似工程总承包)和电站投融资服务等领域。2012年是全球光伏产业困难重重的一年。
双反制裁、金融危机光伏组件的价格持续以每季度10%~15%的速度持续下跌。在光伏产业的供应链上,其主体应该是系统集成商,市场应该由系统集成商来主导,现在却由组件制造企业来导向,这就是歧途,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在产能饱和甚至剩余的情况下,投资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是长远发展的必然路径。技术引导产业分化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除了市场外,还要靠科技。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下,无论国内国外,电站会经历审批、建设、检验等众多的程序,需要两年多时间才能实现收入。在未来,掌握了实用的储能技术,就相当于掌握了资源。
欧美的双反,其目的不是反整条产业链,而是反个别产品环节,光伏产业上的企业只需把欧美反的环节拿到国外去生产就可以规避风险。智能通信和智能电网正在成为大储能项目产业化的切入点,英利可以将大储能项目产业化。
内部消化产能在调整期,许多光伏企业开始将触角延伸到下游,尝试内部消化光伏组件的产能。在东部市场建立分布式能源系统不失可行,但在西部建立电站消化产能也不失理性。
重组必须要趁早,谁早动手,谁在全球市场分得的份额多,后下手遭殃。光伏产业低迷的特征是制造业的低迷,如果顺着这条思路期盼复苏,则难以跳出行业困局。
这是10多年前的石油企业面对亚洲市场需求萎缩采取的战略。短期无法盈利,还要追加投资。而且目前行业产量过剩,本质上并不单纯是供求关系造成的困境。进退链中求光伏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是扩容市场量就能解决的。
在国内,现在应用市场正在启动,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破解。实现光伏材料多元化,寻求更优良的材料,降低成本、提高转换效率,不要一提起光伏就是晶硅。
战场:供应链上离应用最远,原料组件供应商错误地判断了光电的应用空间,大肆冒进。适当兼并重组当前的情况下,适当兼并重组是必要的。
所以,不但要开发国外新的应用市场,还要开发国外投资市场。西部有广阔的荒漠资源、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都有利于光伏电站的建设与生存。
只是涉足产业链下游也要注意方法和风险。投资电站如果以销售电力为生,一般要8至12年才能收回成本。光伏成本还要继续下降,降到光伏产品人人都能用得起。但是这种适应也必须要有技术、资本等要素支撑。
一方面,向下游挺进,内部消化产量与产能,无需再看他人脸色;另一方面,利用技术驱动产业分化,开拓更多的应用市场,直面消费群,掌握市场脉搏的跳动。产能过剩的背后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当年埃克森和美孚那么大的两个巨型公司都能合并,光伏行业还有谁跟谁不能合并的?2013年是光伏产业的兼并重组年,必然会迎来兼并重组潮。当海外双反,补贴锐减,国内市场容量狭窄,于是光伏产业哀鸿遍野,冒进者挣扎,投机者破产。
中盛光电的定位是一站式太阳能电力解决方案提供商。因为扩大的量跟目前的产能和行业里的库存还是有很大的距离。